探索海绵城市发展的长期融资机制至关重要发表时间:2017-05-03 11:18 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不用以前下水道等“灰色设施”。“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5月7日广州突发暴雨,几小时内降水就超100毫米,但市民都感受到“城中看海”现象比往年已改善许多。原因在于广州市政府计划2017年-2018年投资23亿元用于72个城市内涝点的治理,规划海绵城市建成区达250平方公里,用于实现雨污分流并保障水安全。 为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灾害及水污染严重等三大水生态环境挑战,中国自2015年起正式开始以试点的形式部署海绵城市建设。据最新统计,中国海绵城市数量从2015年项目启动时的16个增长了20多倍,达到目前的370多个。上海、福州、天津、广州、萍乡五个城市作为中国海绵城市取得积极进展。 如广州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治理内涝已初见成效。广州市政府计划2017年-2018年投资23亿元用于72个城市内涝点的治理。到2020年,广州市规划海绵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0平方公里,计划新建9座污水处理厂,新建和改建泵站规模2.132立方米/秒、雨水干管6.119公里,并新建雨水调蓄池容积130万立方米,用于实现雨污分流、并保障水安全。 刘遂庆等专家表示,海绵城市建设虽有百利,但目前除了政府补助外,缺乏相应的资金来源。 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曾公开透露,预计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将达到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 按当前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有人估计,至2020年,全国658个城市建成区的20%以上面积需要达到设计标准,全国每年投资总额预计将超过4000亿元。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需要资金约16000亿元。探索适合海绵城市发展的长期融资机制至关重要。如福州创新的PPP项目模式具很大借鉴价值,为了系统整治中心城区的43条黑臭水体,福州市政府按不同水系打包成7个互相独立的PPP项目,分别签约给多家水务公司,根据绩效进行付费,不仅借助了资本的力量,同时引入更多的专业技术和运营管理经验。 同时还可借鉴国外一些创新的方式,如哥本哈根的“水资源税”,柏林的“雨水费”制度,华盛顿特区所发行的“环境影响力债券”等,均通过获得更多的公共收入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20世纪末开始,瑞士在全国大力推行“雨水工程”。这是一个花费小、成效高、实用性强的雨水利用计划。通常来说,城市中的建筑物都建有从房顶连接地下的雨水管道,雨水经过管道直通地下水道,然后排入江河湖泊。瑞士则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动了一点儿“小手术”:在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瑞士以“花园之国”著称,风沙不多,冒烟的工业几乎没有,因此雨水比较干净。各家在使用时,靠小水泵将沉淀过滤后的雨水打上来,用以冲洗厕所、擦洗地板、浇花,甚至还可用来洗涤衣物、清洗蔬菜水果等。 如今在瑞士,许多建筑物和住宅外部都装有专用雨水流通管道,内部建有蓄水池,雨水经过处理后使用。一般用户除饮用之外的其他生活用水,用这个雨水利用系统基本可以解决。瑞士政府还采用税收减免和补助津贴等政策鼓励民众建设这种节能型房屋,从而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不少水资源。 在瑞士的城市建设中,最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完善的、遍及全城的城市给排水管道和生活污水处理厂。早在17世纪,瑞士就已经出现了结构简单、暴露在道路表面的排水管道,迄今在日内瓦老城仍然能看到这些古老的排水道。从1860年开始,下水道已经被看做是公共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瑞士的城市建设者开始按照当时的需要建造地下排水系统。瑞士今天的地下排水系统则主要修建于二战后。当时,瑞士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发展,诞生了很多卫星城市。在这一时期,瑞士制定了水使用和水处理法律,并开始落实下水管道系统建设规划。 |